——执行民主集中制,一是要把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真理,转化为多数人的思想认识和自觉行动;二是要克服极端民主化和武断集中化倾向;三是要敢于担当,敢于承担责任。如何做到这三点?陈云同志在“七道江会议”上为我们提供了经典范例。七道江会议的民主决策,使临江保卫战,四战四捷,成为全国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起点。70年来,七道江会议一直是白山市各级党组织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纯洁党性的一面镜子,四保临江战役所形成的光荣传统一直是白山老区人民战胜困难的精神动力。
坐落在白山市区西部郊区的七道江村,有一栋场地狭小的旧式平房,门口上方悬挂着“七道江会议旧址”的牌子。70年前在这里召开的一次仅有21人参加的会议,使这个院落和七道江村名扬中外,载入我党我军的光辉史册。这究竟是一次怎样的一次会议?为什么说这次会议是东北解放的起点和里程碑?2017年4月3日,是四保临江战役胜利70周年纪念日。今天,重温这段历史,又将给予我们哪些新的启示呢?
一、七道江会议之前的背景和环境
七道江会议,作出了坚持南满,保卫临江的正确决策。 “南满”是指1946年10月19日之前,东北民主联军所控制的安东(今丹东)、通化、长白山区一带的解放区。安东是中共辽东省委、辽东军区所在地;通化是辽宁省委驻地,也是东北局的后防基地,东北民主联军航校、炮校和军政大学都曾设在通化。东北民主联军主力部队第4纵队主要任务是守卫安东,第3纵队守卫通化。 “临江”是指1946年10月26日国民党军占领安东、11月2日国民党军占领通化后,所剩的长白、抚松、靖宇、临江四县区域,当时,叫做“两沟夹一山”(“两沟”指鸭绿江、松花江,“一山”为长白山)。
为什么要坚守南满,保卫临江呢?
早在1946年5月份,四平保卫战还在进行时,中共中央东北局就提出了在临江建立战略后方根据地的问题。从那时起,一些机关和单位陆续迁往临江,这些机关和单位主要有:辽宁省委、省政府,安东省委、省政府,通化地委和通化专员公署,辽东军区机关,辽东军区兵工厂、弹药总库、军械部、修械所、野战医院、广播电台,东北金融总局,辽宁省邮政管理总局、辽宁省贸易公司等等共40多个单位3万多人,再加上三纵四纵主力部队进入临江地区,共计有7万多人,再加上辽东银行、安东造纸厂、辽宁省民政干校、还有伤员和随军家属等3万余人,临江一时成为我党南满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守住临江,可以牵制敌人,使敌人在东北分兵两处,为歼灭敌人创造条件;可以给坚持敌后斗争的地方游击队提供有力依靠,可以给南满敌后军民以极大的鼓舞和信心。如果,国民党军攻占了临江,就意味着辽东党政军首脑机关被破坏,辽东主力部队被消灭,南满根据地将不复存在。因此,四平保卫战结束后,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指示三纵队撤到通化,在长白山区创建根据地。
1946年10月19日,国民党军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司令长官杜聿明按照“先南后北,南攻北守”的战略方针,调集8个师,10万兵力进攻南满根据地,主要目标是安东、通化。 国民党军企图先占领南满,从而切断我东北解放区与华北解放区的联系,解除后顾之忧,再集中兵力进攻北满,达到独占东北的战略目。鉴于南满战略位置的重要,保卫南满根据地成为我党在东北的中心任务。为此,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制定了“南打北拉、北打南拉”的战略方针,坚决保卫南满,巩固北满,改变敌进我退的形势,扭转东北战局。
当时,南满以临江为中心的4县根据地是“撤”还是“留”成为决定南满命运的关键,也是东北形势好转或恶化的关键。
七道江会议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召开的呢?
1946年10月26日,国民党军占领安东的当天,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召开会议,林彪通报南满情况,肖华要求撤到北满,三纵、四纵已做好过江准备。与会人员不同意三纵、四纵撤到北满,放弃南满根据地。陈云、肖劲光主动要求去临江守南满。保卫临江,坚守南满最后一块根据地,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做出战略部署。陈云、肖劲光的使命就是实现和完成这一战略意图和重要任务。随即,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调整了南满分局、辽东军区领导职务。
11月31日,陈云、肖劲光在临江县城召开了辽东军区和中共辽东省委领导干部会议,会上宣布成立中共南满分局(亦称辽东分局),直辖辽宁、安东、辽南3个省委及大连地委。陈云任书记,肖劲光、肖华任副书记。会上还宣布改组了辽东军区领导机关,陈云任政治委员,肖劲光任司令员, 原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肖华改任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
七道江会议召开之前,南满部队和根据地面临怎样的环境?
1946年12月中旬,国民党军重兵压境,进攻连连得手,相继占领了安东、通化等地,我南满根据地仅剩下临江、长白、抚松、靖宇4县未陷入敌手。三纵放弃通化向临江转移,四纵放弃安东向临江转移。从海城、通化通往临江的公路上、山坡上、密林里到处都是我军过往的部队。武器落后,衣服破损,伤员相互搀扶,就像一群叫花子。南满根据地山脉蜿蜒起伏,沟谷狭窄,大部队作战机动回旋余地小。4县人口只有23万,物资匮乏,气候寒冷。撤到这里的部队、地方工作人员和生产单位的职工近10万人,吃、穿、住和武器弹药,都面临严重困难。敌强我弱,形势十分严峻。南满地区党内、军内一部分领导干部对坚持南满缺乏信心,主张把主力部队撤到北满,同北满我军携起手来与国民党军作战。
陈云、肖劲光则认为,自10月以来,南满根据地失掉安东、通化等十四个县城,但是保住了主力,坚持了敌后。现在虽有困难,但这个困难是发展中的困难,是暂时的局部的。杜聿明的兵力不足,所以他的计划是先南后北。如果我们不能忍耐,南满的钉子被他拔去,他就可以大军北压,那对于东北总的战局将发生大的影响。南满作战总的说是牵制战,牺牲是一定会有的。但局部牺牲是为了保住整体,使战略地位不至丢弃。陈云、肖劲光在深入调查情况后,得出了南满能够坚持,南满必须坚持的结论。
为统一全体干部的思想,中共南满分局、辽东军区于12月11日至14日,在临江县七道江村(今八道江区市郊乡七道江村)召开了辽东军区师以上干部会议,史称“七道江会议”。
为什么要在七道江这个地方开会?
四平失守后, 参加四平保卫战的三纵(三个师, 二万多人)于1946年6月由长春、伊通辗转经柳河退守通化。1946年11月2日,三纵主动放弃通化,七师撤至通化以东花甸子、大庙沟、铁厂子地区,八师撤到二道江,九师撤到李城子、高丽城子地区。
1946年10月11日,四纵撤离安东由草河口开往新宾,配合三纵,阻击敌人向通化、集安、临江的进攻。11月2日,四纵在新开岭歼灭“千里驹”五十二军二十五师8000多人,使进攻南满的敌军由急进改为缓攻,辽东我党、政、军领导机关赢得了向临江作战略转移的时间。但敌众我寡的局面并没有改变。四纵立即撤出向太平哨、集安、临江方向转移。12月6日,四纵到达六道江一带。4纵的前敌指挥所,就设在原通明炭矿办公房屋。在这里召开了七道江会议,便于辽东军区深入一线,靠前指挥。
七道江位于白山市浑江区七道江镇中部。因浑江上游有8条支流,从通化市的浑江第一支流——头道江开始,自下而上,按汇入鸭绿江的支流顺序,鸭绿江的第七条支流,取名为七道江。其与浑江交汇处流域逐渐形成屯落,1930年称为通明村。1940年,资本家邵世谷在此开办通明炭矿,留有20多间煤矿办公房屋。解放战争初期,邵世谷潜逃后,通明炭矿办公房屋成为4纵的指挥所。
七道江与临江县城之间,虽然老岭相隔,但有公里、铁路连接两地。铁路从临江穿过22个隧道,途径69公里到达八道江火车站,再沿公路西行6公里就是七道江村。如果说八道江是西出临江县的门户,七道江就是守卫门户的前哨。七道江地处老岭西侧的“河川地”,地势平坦、开阔,便于大部队机动回旋。
二、七道江会议的参会人员与会议决策
12月11日,辽东军区在4纵的前敌指挥所召开了辽东军区师以上干部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辽东军区司令员肖劲光、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肖华、副司令员程世才,辽东军区参谋长罗舜初、副参谋长吴克华,政治部主任莫文骅、副主任唐凯,三纵队司令员曾克林、副政治委员刘西元,四纵队政治委员彭嘉庆、副司令员韩先楚及三、四纵队师级干部邓岳、李伯秋、刘光涛、谭开云、杜光华、李丙令等。陈云为什么没有出席会议呢?因为这次会议是一次纯军事会议,议题就是如何打退敌人的进攻,保卫南满最后一块根据地 ——临江。陈云曾对肖劲光说过:“前方打仗的事你放手干,后方有我。不管前方后方,出了事我全兜着。”坚守南满,牵制敌人。这是陈云、肖劲光来南满的使命,也是陈云与肖劲光商定好的会议议题。肖劲光主持会议,陈云完全放心。当时,陈云在临江忙于战前动员和准备工作,肖华等军区和纵队领导都集中在前线七道江。肖劲光到七道江召开会议,研究怎么打。可是,会议讨论时,却扭转了议题,提出了坚持不坚持南满的问题,而且大多数人主张放弃南满北上。
肖劲光在会上作了《关于坚持南满和今后军事行动方针问题》的报告。肖劲光说:“南满是东北基础侧后阵地,威胁敌人心脏。坚持下去可以促进北满、东满根据地的巩固。地形上也是东北最好的地区,人口又多,如能坚持,才能更好地积蓄与加强我之力量。从沟通朝鲜、大连,保持与华北联系,以及从将来反攻的意义上说,均十分重要。因此,东北局为什么把五分之二的主力放在南满,意义就在于此。”肖劲光最后指出:“南满必须坚持,不能因任何情况动摇此方针。"肖劲光报告后,与会人员进行了认真讨论。但讨论中只有少数人同意肖劲光报告的意见,坚持南满斗争;多数人持另一意见,主张放弃南满北上。会议开了两天,大家各抒已见,留去两种意见相持不下。
肖华、程世才和纵队及师直一些领导详细阐明了部队放弃南满北上的理由,因为敌人“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是想把南满我军主力赶到长白山,在长白山决战,能将我军主力消灭,消灭不了也可把我军困在山上饿死、冻死。而长白山地区地形狭窄、我军大兵团作战没有回旋余地,加上兵员不足、粮秣匮乏,不是主力久留之地,若在此地与敌决战,则寡不敌众,势必把主力拼光,恰恰上了敌人的圈套。其次,主力离开南满根据地到北满,以松花江为依托,可摆脱敌主力的追击。与北满我军会合后,兵力集中,力量强大,不会被敌人各个击破,第三,到了北满,若有危急情况,可背靠苏联,比较保险等等。
以韩先楚为代表的坚持南满反对北上的少数人,也详尽陈述自己的理由:一是敌人实施南攻北守的战略方针,打算在松花江结冻之前,以小部分兵力,凭江据守,阻止我北满主力南下,然后在南满集中兵力围歼我主力部队,但进攻南满的两个月中,并未达到目的。现在眼看封江,天险即将夷平,敌人恨不得立即把我军围歼于长白山下或困死在长白山里,此时如果我主力北上,等于放弃南满,正好符合敌人的战略意图,解除了敌人的后顾之忧,如果坚守南满,南满我军的困难多,付出的代价大,但使敌人分兵两处,对整个战局有利;二是南满战略地位重要,南满是东北的工业中心,又是海上通往内地的交通要道。北满人口不如南满多,群众基础不如南满好,工业不如南满发达,气候不如南满温和,地形不如南满有利,这些条件要利用得好,我们就能在南满站稳脚跟;三是坚持南满对今后战略反攻有利;四是敌人在东北占了很多地方背上了包袱,拉长了战线,兵力分散,不可能集中兵力马上置我于死地;五是坚守南满,有了危险,也可以依托苏军管辖的大连旅顺屋檐根据地“避雨”,还有朝鲜作依托;六是北上一旦走不出去,损失会更大,不如早定坚持南满之计。
会议开了两天,与会人员各抒己见,去留两种意见争论不休,僵持不下,肖劲光认真听取大家的争论,对两种意见都不点头、也不摇头,因为他的意见在报告里讲得已十分明确,
13日上午,就在两种意见争论不休,相持不下时,军区作战科长送来了敌情通报:敌1个师抵达梅河口,1个师集结在通化,1个师集结在沙尖子(桓仁境内),一个师集结在桓仁,准备大举向临江进攻,形势十分危急。肖劲光决定,三、四纵队的师长们立刻回部队,做好迎敌准备,政治委员们留下开会,带回决议。1 3日下午,敌人开始准备进攻,会议对留去意见问题还统一不起来,具体的作战方针也无法确定。于是,肖劲光在13日晚给在陈云打电话,请陈云到会拍板定夺。陈云于当日晚7点从临江县城坐火车出发,午夜到达七道江村,同肖劲光、肖华等人谈话到凌晨3时。
14日,陈云主持会议。他全面听取了两种不同意见。到了晚上,他见两种意见仍然无法统一,便循循善诱地说:“东北敌人好比一头牛,牛头牛身是向北满去的,在南满留下一条尾巴。如果我们松开这条尾巴,那就不得了,这头牛就要横冲直撞,南满保不住,北满也就危险了;如果我们抓住了牛尾巴,那就了不得,敌人就进退两难。因此,抓住牛尾巴是个关键。”之后,他又分析了留下和撤走的利与弊,指出“如果我们不坚持南满,向北满撤,部队在过长白山时要损失几千人。撤到北满,敌人还要追过来,还要打仗,从南满撤下来的部队又会损失几千人。如果我们从南满撤了,敌人可以全力对付北满,那时北满也保不住了,部队只得继续北撤,一直撤到苏联境内。但我们都是中国共产党人,不能总住在苏联,早晚有一天还要打过黑龙江,打到北满,打到南满。在这些战斗中,以前从南满撤下来的部队又要损失几千人。而且,当初主力撤向北满后留下来的地方武装也会受到很大损失。这样前前后后加在一起,向北满撤会损失 1 万多人,占当时我们在北满部队人数的一半。相反,我们留下来坚持南满,部队可能损失 3/4,甚至 4/5,但只要守住南满,就不会失去犄角之势,就可以牵制敌人大批部队,使他们不能集中力量去打北满。两相比较,还是坚持南满比撤离南满损失小”,最后,他加重语气说,“我是来拍板的,拍板坚持南满”。我们不走啦!一个人也不走,都留下来打。如果这个决定下错了,责任由我来负,不怨大家,希望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对敌”。
陈云一席话,高屋建瓴,掷地有声,统一了坚持南满的思想,增强了坚持南满的信心。 会议确定了军事行动方针,既正面保卫长白山,敌后坚持“三大块”(即辽南一分区、辽宁二分区、安东三分区),实行内线作战和外线作战相结合,运动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作战方针。四纵队出其不意挺进敌后,牵制敌人,消灭敌人的地方武装及分散之敌,破坏交通线,打乱敌人部署。三纵队在内线作战,寻机歼灭敌人,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形势。
“四保临江”战役的战略方针是,内线、外线相策应,南满、北满相配合。坚持南满,巩固北满,南打北拉,北打南拉。粉碎敌人的“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图谋。 3纵在内线从临江县的外围,与之交界的集安、通化、柳河、辉南地区阻挡敌人向临江的进犯。4纵则迂回到进攻临江之敌的后方本溪、抚顺、宽甸以东,也就是从后面、侧面牵制敌人。因为进攻临江的敌人主要是从丹东、沈阳、长春方向开过的。这就叫“内线阻击、外线牵制”,两线互动夹击敌人。
12月16日,中共南满分局将七道江会议决定和作战方针报告东北局,东北局17日回电同意南满分局对目前行动的处置。
会后,各部队深入传达贯彻七道江会议精神。肖华亲自到四纵队作挺进敌后动员。军区机关精简人员,充实连队。三纵队和军区机关干部战士发扬风格,拿自己的棉衣、棉鞋、被毯支援四纵队。军区政治部主任莫文骅到长白县抓后方根据地建设。南满分局财经委在临江县城成立,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生活困难,接收日伪财产,发行钞票,负责将物资转移到可靠地方(包括黄金、胶鞋、布匹等),组织物资交流。临江中心县委立即召开党员干部大会,对地方武装建设和战勤工作进行部署。
这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南满党政军民严阵以待,一场波澜壮阔的改变南满乃至东北敌我力量对比的四保临江战役拉开了帷幕。
三、四保临江三下江南战役经过
一保临江(1946.12.17-1947.1.20)
国民党军的部署
1946年12月27日,国民党军进犯临江指挥所由新宾永陵移至通化,国民党军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副司令长官郑洞国指挥5个师的兵力,约6万人,分4路进犯临江地区。其战略部署是:一、新1军30师、60军182师、暂21师为左侧由金川、辉南正面向靖宇、抚松进攻,以切断我之退路;二、52军195师为左路由通化向八道江进攻;三、71军91师为中路由怀仁向八道江进攻与52军195师合围我3纵主力;四、52军2师为右路主力由辑安沿鸭绿江向临江进犯,另一部分为右侧,固守辑安。另外,22师在梅河、柳河负责清剿,14师在灌水为预备队。其中主攻临江的是左路52军195师、中路71军91师、右路52军2师,(共计10个团,其中1个团守辑安,9个团进攻临江)约2.3万人。
民主联军的部署
东北民主联军3纵7师集结四道江、五道沟、上下四平、寒葱沟,组成第一道百里防线,至三岔子作最后抵抗。3纵8师在七道江、红土崖、三道阳岔一带阻击71军91师东进,至红石砬子作最后抵抗,协同7师歼敌于三岔子、林子头;3纵9师与辽宁独立2师一部、李红光支队一部、四分区独立团于凉水河子、金川、老岭一带构筑第三道防线,保卫濛江,保障主力侧后安全。独立2师、李红光支队一部深入辉南敌后破交通、拔据点、截军需,牵制敌人。 4纵深入敌后到安奉线两翼地区作战,拖住敌人对我正面进攻。12师为先遣队由辑安跨过浑江插入敌后。10师为右路由原防地通化东升村,越过梅辑线西进。11师为左路由六道江,越过通永公路西进。留在辽南的独立1师策应12师由旅大向敌后出击。 留在辑安的安东独立3师在新宾、怀仁、本溪一带配合10师、11师。独立4师在金川开展游击战争。
战斗结果
由于东北民主联军4纵深入敌后,22师、71军91师回调怀仁,扫荡我4纵队及辽南独立1师、安东独立3师;由于北满我军一下江南,71军91师、新1军30师北调长春,配合其防守部队围剿。仅有52军195师、52军2师与我军主力对峙、拉锯。从4纵挺进敌后,3纵在通、缉线反击,历时1个月,共克敌人据点37处。3纵在六道沟门、头道崴子、小荒沟等地作战43次,歼敌1700人;4纵在东至鸭绿江、南至普兰店、西至永通公路纵横几百里的地区共克敌人据点40处,作战50余次,歼敌2300余人,我军伤亡1300人,敌我伤亡比例为3:1。我军冻伤1096人,总减员1525人。
一下江南(1947.1.5-1.17)
北满民主联军总部集中1纵、2纵、6纵12师的兵力,于6日黄昏将其塔木包围。在张麻子沟、焦家岭、石屯3地,将德惠、九台、吉林的援兵全歼或击退。6纵在城子街、沐石河歼敌两个保安团;2纵攻克农安伏龙泉,并向四平街、郑家屯一线进攻牵制敌人。此役共歼敌4000余人。杜聿明被迫从西满、南满抽调3个师北援。1月17日,北满我军撤回江北。
二保临江(1947.1.30-2.8)
国民党军的部署
指挥所在通化,国民党52军军长赵公武指挥下,又纠集5个师的番号,8个团和1个营的兵力,2.1万人,于1947年1月30日向临江地区第二次大举进犯。52军195师及新6军207师以通化为基地,从北、东两个方向向临江进犯。52军195师自1月30日,由通化北移至东西高丽城子、小荒沟一带,向闹枝沟、碱厂沟进犯。新6军207师由新宾出犯临江,配合195师行动。新6军22师由永陵进抵通化,接替52军195师防务。暂21师配合207师、195师,于金川、柳河展开扫荡,阻击大荒沟我军,相机占领临江。
民主联军的部署
2月5日,我军抓住正面敌人尚未出动的战机,集中4个师的兵力与敌195师在高丽城子展开激战。我7师由大荒沟(通化县)、柳河县八里哨、闹子沟等从东、西两个方向直逼高丽城子;我8师主力位于通化县伤、下四平,临江县旱葱沟、六道江一线控制大龙爪沟门,向西北发展配合7师,并防范高丽城子之敌南窜。我9师于柳河县三源浦、五道沟迂回到高丽城子西南打敌援兵,确保7师侧翼安全。4纵10师于临江县六道江、通化县铁厂子一带阻敌22师、敌2师北犯,配合3纵。11师由辑安青沟子再插敌后宽、桓、辑和安、沈路地带,12师在碧流河以西活动,相继收复据点20多处,控制纵横100多公里的地区,直接威胁安东、沈阳一线。
战斗结果
2月5日佛晓,战斗打响,激战1天,黄昏时,7、8、9三个师包围了高丽城子。晚10时,敌向通化突围,被歼2300余(毙伤800人,俘虏1500人)。我部队回师三源浦,直指增援195师的207师。2月8日,消灭207师第3团(缺一个营)及保安团近1670人(毙伤200人,俘虏1470人)。22师、2师被牵制,无力再犯。至此,敌之第二次进犯临江又以失败而告终。先将敌之孤立、暴露的侧翼打掉,转而实行机动作战,歼敌3970人。敌我伤亡比例为4:1,我军伤亡250余。
三保临江(1947.2.13-3.24)
国民党军的部署
国民党军进犯临江指挥所仍设在通化,敌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司令长官杜聿明指挥5个师的番号,4个师的兵力(11团加1个山炮营),2.9万人,分3路向临江地区进攻。敌71军91师为中路由四平经梅河口、山城镇进至杨木桥子、大龙爪沟门一带,迂回大荒沟,企图向八道江实施主攻;敌暂21师2团为左路到柳河大通沟向八道江迂回,配合敌91军;敌52军2师为右进至高丽城子、大龙爪沟门一带,协同敌71军91师进攻八道江。敌新6军22师占领辑安热闹街后机动。敌159师守备通化。
民主联军的部署
东北民主联军8师在小荒沟、东岔、老岭一线,阻敌91师、2师,我7师、9师主力首歼大通沟以南敌暂21师2团。再打敌91师主力。
战斗结果
2月18日,我3纵主力全歼通沟敌暂21师2团。2月21日,我3纵主力向高丽城子之敌91师、2师发起进攻。经8昼夜激战,歼灭71军91师272团及直属工兵营、特务营、炮兵营,195师一部,2师6团3营之兵力。毙伤国民党军1500人,生俘4980人。敌5个师,打垮3个。我粉碎敌三次进犯临江后,敌因北满我军二下江南作战,北调91师、新22师赶援长春、德惠等地。南满部队趁机将通化守敌195师包围。南满之敌已无力再向临江进犯。经过1个多月的艰苦作战,我南满部队相继收复金川、辉南、柳河、怀仁、辑安5座县城。民主联军4纵10师师长杜光华牺牲。我军避强击弱,先歼侧翼通沟之敌,减少后顾之忧,而后集中力量打击敌人主力部队。敌我伤亡比例为:9:1。我军伤亡200余。
二下江南(2月22日-3月2日)
1947年2月22日,民主联军北满主力越过松花江,将城子街的敌人歼灭,又包围德惠。杜聿明把进攻临江的敌91师调回四平街顶替71军,抽调敌71军87师、88师及新1军、新6军各一部,加上一些地方保安团,去解德惠之围,被我军各个击破。3月2日,北满主力撤回江北。
三下江南(3月8日-3月16日)
我军撤回江北后,国民党军吹嘘德惠“大捷”,歼灭“共军10万”。蒋介石越过杜聿明直接命令敌新1军、71军渡过松花江追击。我军对渡江之敌1个团进行反击你,并于1947年3月8日第三次渡过松花江,在平安堡歼敌1个营,在靠山屯歼敌5个连,并包围农安县城。杜聿明急调热河敌13军54师、南满敌新6军22师北援,并协同敌新1军进至农安、德惠以南地区。由于敌军齐头并进,不利于我军在运动中歼敌,我军遂于3月16日回师江北。
四保临江(1947.3.27-4.3)
国民党军的部署
北满我军回师之后,杜聿明想回救通化,拼凑11个师的番号,7个师的兵力(20个团),5万人,于1947年3月27日第4次进攻临江。郑洞国亲临抚顺营盘坐镇指挥。敌207师、14师41团、25师75团由清河城子、双山子、宽甸向怀仁进攻;敌新22师、2师6团由新寒向通化进攻;敌89师、54师162团由旺清、新宾向三源浦攻击;敌暂20师由英额门向安口镇攻击;敌184师、182师、暂21师由梅河口、海龙一线南犯。
民主联军的部署
南满民主联军只有4个主力师(其他两个师去敌后),每个师平均仅6000人。我7、8、10师附纵队炮兵团在红石镇以东,以家街为中心,布置一个方圆30公里的口袋阵,将担任主攻部队敌89师和54师162团诱入包围圈。我9师一部控制柳河,主力附军区野炮营阻击暂20师,保证正面部队作战。
战斗结果
1947年4月3日5时半攻击开始,至16时,仅用10个小时,全歼敌89师、54师162团,毙伤660余,俘敌89师副师长张孝堂以下官兵7800余。迫使各路之敌退兵,粉碎敌人第四次进攻临江。民主联军选择敌人主力部队,将其全歼,打破敌人的进攻计划。敌我伤亡比例为14:1,我军伤亡51人。
“四保临江、三下江南”, 我南满、北满民主联军共计歼敌4.3万人。
国民党军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司令长官杜聿明失策之一,自1946年10月下旬起至12月初,松花江没有封冻的1个半月时间没有进攻临江。如果此时国民党军进攻临江,北满民主联军将无法越过松花江驰援南满。杜聿明失策之二,以为南满民主联军为保存实力,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与失,大敌当前会很快撤离临江去北满,正合他“先南后北”的企图。
四、四保临江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
“七道江会议”作出正确决策,使“四保临江”战役,四战四捷,守住了南满,巩固了北满,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图谋,扭转了东北战局,改变了敌我双方力量,东北民主联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为辽沈战役和东北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七道江会议”是陈云在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贡献,也是陈云卓越军事指挥才能的具体体现。
四保临江战役胜利后,临江根据地从4个县增加到9个县,解放区人口由23万,增加到百万,通化成了一座孤城。陈云同志兴奋地说:“四保临江才几个月,我们的人越打越多,武器越打越好,根据地越打越大,部队越打越坚强,取得的胜利一次比一次大。”“我们的目标第一是解放全东北,第二是解放全中国!”
四保临江战役的胜利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紧紧依靠党中央的领导。没有党中央和毛主席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正确方针,没有这次会议确定的战略决策,就没有四保临江战役的胜利。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南满分局、辽东军区,贯彻中央战略部署,态度坚决,行动果断,措施有力,尤其是陈云、肖劲光表现出高超的领导艺术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同样离不开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我们广大党员、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维护党中央的权威,这个重大问题上,始终做到政治上绝对忠诚,思想上真诚拥护,行动上紧紧追随,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同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
启示之二:学习革命先辈公而忘私、顾全大局的思想境界。当时,南满我军只有两个纵队,加上地方部队也不过4万余人,而进攻临江的敌军却有十多万人。在这种敌我力量非常悬殊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北满主力三下江南作战,没有北满为南满补充兵员,提供物质,单靠南满的部队打败敌人,是不可想象的。南北满虽然都有困难,但由于大家都顾全大局,都不惜局部损失,南拉北打,东满、西满也主动出击,使敌人顾此失彼,疲于奔命,主力不能集中,最终彻底失败。这说明,相互协作也出战斗力。七道江会议结束后,南满分局及时调整了领导分工。肖华改做地方工作,前方军事行动统由肖劲光负责指挥。当时,根据前线和后方的需要,随时调整行政区划,随时调整领导分工,随时变动领导职务,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大家毫无怨言,一切服从工作需要,一切服从组织安排。在第四次临江保卫战时,四纵队副司令员韩先楚提出了与临江保卫战总指挥、三纵队司令员曾克林不同的作战方案,两种意见分歧较大,相持不下,报到民主联军总部后,韩先楚的意见被采纳。南满分局立即调整战役指挥分工。韩先楚任总指挥,曾克林任副总指挥。曾克林当即表示:“老韩,我完全听你的。”革命先辈公而忘私、顾全大局的思想境界,永远值得我们崇尚和学习,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启示之三,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敢于战胜敌人的无畏精神、必胜信念和顽强的斗志。当年,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冬里,没有棉衣棉帽,吃的是啃不动的窝窝头和酸菜汤,经常宿营在冰天雪地之中,靠烤火过夜。他们凭借着坚定的必胜信念和顽强的斗志,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胜利。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面临各种考验,需要我们战胜各种困难,我们要发扬先辈们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做到知难而进,敢于担当,艰苦创业。
启示之四:要像革命先辈那样,牢固树立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视人民如父母的公仆意识。当年我军处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为部队运送给养,护理伤员,安排宿营。这种鱼水深情,形成了巨大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保证了战役的胜利。当年,参加过四保临江战役的革命先辈陈云夫人于若木同志,生前一直保持着与白山的联系,曾5次到白山看望老区人民。每次,她都感慨万千地说道“没有老区人民的全力支援,我们很难打赢四保临江战役。”就连国民党的参战将领也一直在纳闷,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老百姓自愿裹挟在这场战争中。当年进行革命战争离不开人民群众支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同样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
启示之五:要像革命先辈那样模范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执行民主集中制,要把握好三个着力点,一是把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真理,转化为多数人的思想认识和自觉行动;二是要克服极端民主化和武断集中化问题。三是敢于担当,敢于承担责任。 如何做到这三点?陈云在“七道江会议”上为我们提供了经典的范例。陈云通过“牛头、牛尾”的比喻,来权衡利与弊,来阐述坚守南满的必要性;通过“算账”来比较“留下”和“撤走”的得与失,来说明坚守南满的可行性。陈云通过“交换、比较、反复”,来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统一思想。时机成熟后,果断拍板。陈云凭着调查研究掌握的依据和精心计算得出结论里来说服大家。毛主席说过:“陈云是坚持真理的,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陈云同志在临江南满分局会议上专门谈了怎样才能少犯错误的问题。他说,要做到实事求是,首先要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如何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方法就是“交换、比较、反复”六个字,还要做到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九个字。今天,我们要使各方面工作的决策少失误,重大决策不失误,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在七道江会议上,他坚定地说:“你们让我来拍板,拍板就是坚持南满。我们不走啦!一个人也不走,都留下来打。如果这个决定下错了,责任由我来负,不怨大家,希望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对敌”。因为“正确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而干部的决定因素,取决于干部的思想认识。陈云不是把东北局“坚持南满,巩固北满”战略方针强加给南满分局、辽东军区的全体成员,也没有按“既然大多数主张北撤,我也同意,但我本人保留意见”的定式来拍板。而是通过打比方,来阐述坚守南满的必要性;从整体上算大账来说明坚守南满的可行性,使大家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时机成熟后,果断地作出决策。他在198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还特别指出:“希望新进领导班子的中青年干部,要注重学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要充分发扬民主,倾听各种意见,特别要注意倾听不同意见”;“重大问题的决定,必须经过集体的充分讨论”。今天,研究问题,作出决策,应当像当年的南满分局和辽东军区的领导班子那样,坚持集体领导,发挥集体智慧,扩大党内民主,还要保证每人都能人尽其能,才尽其用。
启示之六:要像革命先辈那样掌握做好工作的看家本领。 四保临江的胜利也是运用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毛泽东哲学思想指导战略决策的结果。七道江会议,关键在于陈云同志作出了坚持南满斗争的正确决策。陈云同志为什么会这样决策呢?当时,他是用了比较的方法,就是比较了坚持南满和撤离南满的利弊得失。他说,坚持南满会有损失,但如果撤离南满,从大局看,损失会更大。他的这种思想方法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来源于毛泽东思想。今天,我们要使各方面工作的决策少失误,重大决策不失误,仍然离不开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的指导。